溫度控制及制冷設備
氣調貯藏的貯藏期較長,設計制冷系統時必須考慮失重問題。為提高庫內相對濕度并減少融霜次數,應使蒸發器與庫內空氣的傳熱溫差盡可能小。
目前常用做法是用增大傳熱面積的方法來降低傳熱溫差,此外還可以使用乙二醇等載冷劑來進行間接冷卻,因為載冷劑的蓄冷能力大,易于保持庫溫穩定,通過調節載冷劑流量就能方便地調節庫內溫度,簡化了控制系統,便于融霜,避免機組頻繁啟動,降低制冷劑充灌量,以氨為制冷劑時,還不必擔心氨泄漏對果蔬造成傷害。國內某氣調庫采用乙二醇載冷劑,庫內溫度與載冷劑溫度之差僅為2℃,國外甚至可以達到1℃,這對減少果蔬的干耗十分有利。
除了盡可能降低溫差,庫房內還應保證良好的空氣循環,使庫內溫度場均勻,減小庫內外壓差和氣體濃度的波動幅度。在國外,高質量的氣調庫內各點溫差不大于0.5℃,國內一般要求庫內溫度不均勻性為±0.5℃范圍內。文獻推薦貯藏開始階段,空氣循環量應為每小時30~50倍庫容積,達到設計庫溫后,再將循環量減半或減少(這與氣調貯藏的熱負荷特點也是一致的:初期熱負荷大,進人穩定階段則顯著降低),這要求冷風機配備雙速風機。
早期建造的氣調庫多為集中式制冷系統,500t以下多用氟利昂直接膨脹式,也有氮重力供液系統,1000以上則多為氨泵供液系統。但隨著風冷式氟利昂制冷壓縮機組的快速發展,分散式制冷系統在新建庫中得到了推廣應用。雖然造價相對高一些,但無須設置機房,各庫房相互獨立,易于控制,對操作員工技術要求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