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低溫領域的熱交換器,基本原理和一般溫度范圍內(nèi)的相同。但在極低溫度情況下工作,有一些特殊的要求,需要設計者密切注意。
(1)設備緊湊低溫熱交換器的傳熱面積本已很大,加之為了減少低溫設備的冷量損失,所需的絕熱層往往很厚。由于這兩方面的原因,要求設備要做得十分緊湊,使每單位容積內(nèi)具有很大的傳熱面積,例如板翅式熱交換器一般要比管殼式熱交換器大五倍以上,這對于減小投資,降低絕熱材料的費用都有重要意義。另外,為了盡可能減少低溫系統(tǒng)中熱交換器的臺數(shù),熱交換器應力求具有多通道的性能,讓多種流體在其中熱交換
(2)阻力小在低溫熱交換器中,要求氣體通過時的阻力很小以減小壓縮功的消耗。阻力增加將使精餾塔內(nèi)和低壓氣體的輸送壓力提高。據(jù)計算,對低壓制氧裝置,壓降每增大0.01MPa,將使能耗增加3%左右。此外,低壓氣體壓力的增高將使主熱交換器中凝固的雜質(zhì)
(如C○2、HzO)重新升華時增加排除的困難,同時還減小了膨脹機所產(chǎn)生的制冷量。
(3)氣密性高高度的氣密性對制氧裝置的熱交換器十分重要。例如在一臺3350m/h的制氧機中,氧的純度要求是99,5%,若空氣壓力為7MP,則在熱交換器的傳熱面上即使只有0.15mm的一個小孔,就足以使氧純度下降到99%,這樣的氧氣就不能用于氣焊、切割。又如在許多場合需要極高純度的氮氣,其中的氧含量總共不過0.001%,此時若有微量空氣漏入,就使氧含量增加到不能容許的程度。
(4)應保證清除被冷卻氣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雜質(zhì)在制氧裝置中,被冷卻氣體中所夾帶的雜質(zhì)都將在低溫下凝成固體附著在熱交換器的傳熱面上,隨后在低壓的冷氣體流過時又重新蒸發(fā)而被帶走。為了保證能使這些雜質(zhì)升華,要求熱交換器的冷端溫差要小。
溫差愈小,則不能帶走的量愈少。通常冷端溫差只有5~8℃。
(5)注意換熱系數(shù)和平均溫差計算方法的不同在計算低溫熱交換器時,前面所述的換熱公式一般都能應用,但在低溫工程中,流體與固體間經(jīng)常同時有輻射和對流換熱,在不同條件下,輻射換熱所占比例不同,因而必須考慮輻射換熱的影響,用式(2.49)和式(2.50)計算換熱系數(shù)。在計算平均溫差時,也應特別慎重。因為在極低溫度時,特別是在接近工質(zhì)臨界壓力時,氣體的比熱變化很大,在這種情況下的平均溫差,就應該用積分平均溫差法來計算」
(6)采用適合于低溫的材料因低溫對不同材料的機械性質(zhì)有著不同的影響,因而低溫材料的選用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一般而言,常用的碳鋼、不銹鋼、有色金屬以及它們的合金
等,低溫時的屈服點、強度極限和硬度等都將增加,但低溫時,常用碳鋼的韌性急劇下降到常溫時的幾十分之一,在一180℃時還不到10N/m,這樣就造成了嚴重的低溫脆化現(xiàn)象,降低了抗沖擊性能,因而對低溫熱交換器的用鋼、結(jié)構(gòu)、制造等方面在GB151一1999及鋼制壓力容器國家標準(GB150一1998)中均提出了具體要求。
有色金屬的韌性在低溫下變化不大,其中如銅反而隨溫度的降低有所增加。多數(shù)有色金屬的合金也沒有低溫脆化現(xiàn)象,因而都可以在低溫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