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制冷的溫度范圍內,蒸發溫度與冷凝溫度的溫差最大為50~80℃,這也是制冷系統由小溫差的單級壓縮循環,逐步向大溫差的多級壓縮制冷循環過渡的過程。我國的冷鏈貯存及加工所使用的制冷工藝,一般采用單級及雙級壓縮系統基本可以滿足以上要求。
我國冷鏈物流現階段使用的制冷工藝循環設計與歐美國家在20世紀末所使用的制冷工藝類似。在低溫凍結物冷藏間和冷卻物冷藏間使用的壓縮機逐漸由原來的活塞式轉變為螺桿式。螺桿壓縮機的制冷量大,故障率低,維修簡單。因此,在制冷工藝上的改進都是圍繞螺桿壓縮機進行的。螺桿壓縮機通過補氣,提高了壓縮機在低溫工況下的制冷量,因此在制冷工藝中為每一臺螺桿壓縮機配套補氣經濟器。這種方式在歐美國家一直沿用到20世紀末。1998年美國出版的(工業制冷手冊)中,介紹了采用集中閃發式經濟器作為螺桿壓縮機的補氣,使這種工藝有了它的雛形和理論依據。
2014年年底,筆者在美國參觀的近20個冷庫中,從1985年建成的San Diego ColdStorage(圣地亞哥冷庫)到20世紀末以前所建的其他冷庫,采用的仍然是國內目前使用的制冷工藝方式(單獨經濟器)。而在21世紀初到2014年年底建成的冷庫,包括2014年在Colton市建成的Lineage Cold Store (Lineage冷庫),以及同樣是這個公司2007年建成的冷庫( Lineage公司是全球冷鏈物流第二大公司),還有在2012年參觀歐洲由GEA公司設計和建造的Diepop's- Hertogenbosch B. V.的冷庫(2012年建成)等,采用的則是閃發式集中經濟器。這些變化表明,采用閃發式集中經濟器和二次節流供液的制冷工藝手段,是目前歐美國家冷鏈物流冷庫發展的主流。那么這種制冷工藝的演變是如何進行到今天這種模式的?根據筆者的理解,這種工藝技術的理論依據是這樣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