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異氰酸酯與環氧樹脂、酚醛樹脂或其他預聚物共混后再進行聚合發泡,可制得互穿網絡共聚物,能明顯提高材料的力學性能。曾黎明等人研究了聚氨酯/UP樹脂互穿網絡硬泡體系,對其微觀結構及制備工藝進行了初步探討。胡運立等人研究了聚氨酯/環氧樹脂互穿網絡聚合物硬質泡沫塑料的力學性能,發現隨環氧樹脂含量增大,體系強度上升。
除上述領域外,人們還研究了聚氨酯硬質泡沫體系的密度和泡孔結構與強度的關系、泡沫塑料的斷裂性能、壓縮破壞行為等。楊建斌通過對聚氨酯硬泡發泡機理的分析,提出了泡沫密度的理論計算模型,建立了自由發泡密度與發泡劑量間的定量關系。Mark等人用具有相對較高熔點和結晶給的半結晶聚醚二元醇作為軟段,制得了具有連續薄片形態的熱塑性聚氨酯。這種高的表面結晶結構使材料具備突出的拉伸性能和彈性,硬度也有所增加。
王小君等人介紹了氟化聚氨酯引入含氟鏈段的3種方法,即由聚氨酯硬段、聚氨酯軟段和丙烯酸酯類單體引入,并介紹了氟化聚氨酯材料在硬質泡沫塑料領域的應用。梁成剛以聚醚多元醇、MDI、三聚催化劑(DMP-30)、發泡劑、勻泡劑等原料制備了聚氨基甲酸酯改性聚異氰脲酸酯(PU一PIR)硬質泡沫塑料。產品可長期在150℃下使用并保證力學性能無明顯下降,可廣泛應用于工礦企業設務、管道及建筑業等的隔熱保溫。在成型工藝方面,泡沫反應注射成型是最常用的復雜形態聚氨酯泡沫的成型方法。Seo等人建立了一個包括化學反應、發泡、充模的理論模型來分析泡沫反應注射過程,以此預側充模時的流場、前鋒線、密度分配,發現前鋒線的密度和熱導率要高于初始填充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