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根據壓縮機的制冷能力和冷卻水溫度等工況確定冷凝器的工作臺次和水泵運轉臺次,以達到制冷系統的經濟合理和安全運轉。
b.除放油閥和放空閥關閉外,其他各閥門均應常開。冷凝器在運行時要求進氣口、出液口常開;筒體上的平衡管與儲液器平衡管相通,保持常開,以保持兩個容器的壓力均衡,保證制冷劑液體及時順利流向儲液器。
c.根據壓力表顯示的壓力與實際冷凝壓力差值(差值越大.系統空氣越多)及排氣壓力表指針擺動的情況(擺幅越大,空氣越多)等,分析是否需要放空氣。
立式冷凝器設置了兩個放空點,上部放空點為系統停止運行時放空,下部放空點為系統運行時與空氣分離器連接進行放空。臥式含氟烴類制冷劑用冷凝器放空閥在筒體頂部,在系統運行時通過空氣分離器放空。
d.氨用冷凝器要定期通過集油器放油,一般一個月左右應放油一次。放油時應盡量選擇熱負荷小或排氣溫度較低時進行,最好停止冷凝器工作。
e.當全部制冷壓縮機停止運行15~20min后,停止冷卻水泵和冷卻水塔風機。
f.經常觀察冷凝壓力,表壓力最高不得超過1.5MPa。
g.殼管式冷凝器應有足夠的冷卻水量。如有兩臺以上冷凝器,應調整好水閥,使每臺水量基本均勻相等。立式冷凝器的分水器應全部裝齊,不應短少,避免水量分布不均或不沿管壁下流。
h.應經常檢查冷凝器冷卻水系統的工作狀態,檢查冷卻水溫與水量是否符合要求,一般立式冷凝器進出水溫差為2~4℃,臥式冷凝器進出水溫差為3~6℃。冷凝溫度一般較出水溫度高4~6℃。
i.應定期檢查并清除冷凝器的水垢,一般每年清除1.2次水垢和污泥(視水質情況而定),水垢厚度不應超過1.5mm。
j.定期用酚酞試劑(紙)檢查其出水,如發現有氨的現象,應停止其工作,切斷其與系統的聯系,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并做好記錄。
k.按國家有關管理部門要求,定期校驗壓力表、安全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