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的檢修一般分為小修、中修、大修和故障檢修四種。其中小修、中修、大修是維護保養工作,應定期進行。
1.小修內容。小修的周期為壓縮機每運轉700 h以后。檢修的主要內容包括:
①清洗、檢查閥片的密封性能,并調整其開啟度,更換磨損、變形或有裂紋的閥片。檢查閥片彈簧的彈性,更換因疲勞失去彈性的或折斷的閥片彈簧,最好一次全部換掉,保持閥片彈簧彈性一致。用煤油試驗閥的密封性。
②檢查閥板結構的氣閥放松墊片,固定螺栓等的緊固情況,更換不好的放松墊片。
③檢查氣缸壁的表而粗糙度,檢查、修理氣缸內壁的輕微拉毛、劃痕。
④檢查連桿螺栓、開口銷和防松鐵絲.如有松動或折斷應予以修復。
⑤清洗曲軸箱、油過濾器、油管更換或補充潤滑油。
⑥檢查卸載裝置的靈活性,試驗能址調節電磁閥的通斷,檢查清洗卸載裝置的液壓缸,更換失去彈力的拉簧。
⑦緊固缸蓋、端蓋、壓蓋、連接部件的螺栓。
⑧檢查聯軸器減振橡膠套的磨損,更換老化斷裂的V帶。
2.中修內容。中修的周期為壓縮機每運轉2 000~3 000 h以后。中修時除小修內容外,檢修的主要內容還應包括:
①檢查、測址余隙,并進行調整,檢查并更換不嚴密的閥。
②檢查油環、氣環的搭口間隙。環與槽的高度、深度的間隙,間隙過大的應更換新的活塞環;檢卉活塞銷的間隙及磨損情況并予以調整。
③檢查測量連桿大頭軸瓦和小頭襯套的配合間隙,瓦面的接觸面積及磨損情況,進行必要的瓦面刮修。薄壁瓦磨損嚴重不再進行刮修,應換上新瓦。
④測量各主軸承的間隙,必要時進行修整。
⑤檢查清洗軸封,更換失去彈性的彈簧、橡膠密封環,研磨石墨環和定環的結合面。
⑥測量聯軸器的同軸度、端面圓跳動,更換磨損的減振橡膠套。
⑦檢查、調整密封器各零件的配合情況,清理內部及進出油道。
⑧檢查卸載裝置的頂桿長度,更換磨損的頂桿。
⑨檢查三通閥和潤滑系統,清洗油泵,檢查油泵配合間隙。
3.大修內容。大檢修的周期為每年一次,對壓縮機進行解體,對可拆卸的零件全部進行拆卸、清洗和檢查.對不合格件進行修理或予以更換,檢修的內容包括:
①檢查、修復并校驗各控制閥、安全閥,必要時更換新閥和填料;根據磨損程度確定是否重新澆鑄軸承合金。
②測量活塞的磨損度,需要時應澆鑄軸承合金進行修復,以適應配合尺寸。必要時更換新活塞以及相應的活塞環和刮油環。檢查活寨銷和襯套,或更換新品。
③測量曲軸的圓度、圓柱度。根據情況測量曲柄的扭擺度、水平度及主軸頸與連桿軸頸的平行度,以及各軸頸的磨損度和裂紋,以便修理或更換曲軸。修整主軸承或重新澆鑄軸承
合金。
④檢查連桿大小兩孔的平行度及連桿小頭銅套內孔和外徑的磨損量。按照修復后的曲軸軸頸,修整連桿大頭軸瓦。
⑤檢查摩擦環、橡膠密封環與彈簧的性能,必要時應進行研磨調整或更換新品。
⑥修整或更換油泵齒輪軸承,檢查齒輪與泵腔的配合間隙。必要時更換新齒輪。
⑦檢查并校驗壓縮機的控制儀表和壓力表。檢查機體各受力部分有無裂紋。進行曲軸
箱內部的清理。吹出和清洗連接管道。清洗壓縮機水套的水垢。
⑧測量氣缸圓度,更換磨損超限的缸套。
⑨清洗檢查氣閥組件或更換氣閥組件損壞的零件,用煤油做閥片的氣密性檢查。
⑩拆修進、排氣截止閥,更換耐腐蝕填料.用煤油檢查閥門的密封性,并對關閉不嚴的閥進行閥芯與閥座的研磨。
4.故障檢修。壓縮機的故障檢修隨故障產生而臨時停機進行的,是根據故障的部位和嚴重程度進行有針對性的拆裝檢修。
①故障檢修的一般原則:
a.操作人員因發現故障停車。檢修人員未找到故障原因時,不得用開車的方法找原因,以免使機器發生大事故。
b.故障檢修的內容,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以把故障徹底排除為目的。
②故障檢修時注意的要點:
a.故障與事故的區別。故障是指機器運行過程中有不正常現象,但還沒有造成機體損壞程度為故障。如機器油壓不起.但及時發現和排除,沒有出現瓦軸熔化。
事故是故障沒有及時發現和處理.造成機件損壞后果的事故.事故分一般事故和重大事故。一般李故是機件損壞不嚴重,經檢修后,很快投入生產。重大事故是指機器嚴重損壞甚至報廢或者出現人身傷亡的事故。
例如由于壓縮機內部的高低串氣故障沒有及時發現,造成鋁活塞表面熔化、被拉斷、打壞氣缸套和排氣閥等事故的發生。
b.分析故障原因時,應從最簡單的原因和現象入手.找不到癥結所在時,再向縱深查找,這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查找油壓上不來的原因時.應先查油壓表法是否開啟、電動機的轉向是否對、油三通閥手柄的方向是否對、油泵內是否有氣體等。如有這些情況不用拆機器就能排除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