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式殼管式冷凝器較普遍地應用于大、中、小型的氨、氟里昂制冷系統(tǒng)中。圖3-28、圖3-29分別為氨和氟里昂用臥式殼管式冷凝器。它的結構與立式殼管式冷凝器類似,也是由筒體、管板、換熱管等組成。由于是水平安置,故在筒體兩端設有帶分水槽的鑄鐵端蓋,端蓋與筒體端面間夾有橡膠密封圈,用螺栓連接固定。在一端的端蓋上有冷卻水的進出水管接頭,在另一端的端蓋頂部裝有放空氣的旋塞,用于供水時排出存積在其中的空氣。下部有放水旋塞,當冷凝器在冬季停止使用時,可放出其中的積水,以防凍裂冷卻水管。在橫臥的冷凝器筒體上部依次安裝有進氣管、平衡管、安全閥管、壓力表管、放空氣管等管接頭,筒體下部安裝有出液管接頭。平衡管用于和冷凝液儲液器連接,起均壓作用。若直接利用筒體下部儲液,不另設儲液器時,則不設平衡管。對于與離心式制冷機配套用的大型冷凝器,因管排數(shù)較多,為減少管外冷凝液膜的厚度對傳熱的影響,在管束中間裝有導流板。另外,由于換熱管較長,為減少管簇振動,在管子中常裝有支承板。
為提高冷凝器的換熱能力,在管箱內和管板外的空間內,設有隔板,可以隔出幾個改變水流方向的回程,冷卻水從冷凝器管箱的下部進入,按照已隔成的管束回程順序在換熱管內流動,吸收制冷劑放出的熱最使制冷劑冷凝,冷卻水最后從管箱的上部排出;高壓制冷劑蒸氣則從筒體的上部進入筒體,在筒體和換熱管外壁之間的殼程流動,向各換熱管內的冷卻水放熱被冷凝為液態(tài)后匯集于筒體下部,從筒體下部的出液口排出。